《經濟學人》:DEFI市場爭奪戰愈演愈烈
對信徒來說,開放的公共區塊鏈提供了建立數字經濟的第二次機會。構建在這些區塊鏈之上的應用相互協作,且它們存儲的信息對所有人都是可見的,這個事實讓人想起早期互聯網建筑師的理想主義,當時大多數用戶還沒有接受科技巨頭提供的“圍墻花園”。在過去的一年里,隨著各種區塊鏈上構建的應用規模和功能的蓬勃發展,一種新型的“去中心化的”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可能。
也許這個數字經濟最重要的部分是去中心化金融 (DeFi) 應用,這些DeFi現在適用于使用戶能夠交易資產、獲得貸款和存儲存款.這一領域的市場份額爭奪戰正愈演愈烈.最重要的是,以太坊,這個領先的 DeFi 平臺,似乎正在失去其近乎壟斷的地位.這場比賽顯示了DeFi如何受到其他新興技術中爆發的標準戰爭的影響。——想想20世紀70年代索尼Betamax和VHS錄像帶之間的爭端。3354它也顯示了DeFi技術如何以閃電般的速度發展。
DeFi背后的想法是,區塊鏈——是數據庫——可以幫助取代像跨國銀行和技術平臺這樣的中心化機構,它分布在許多計算機上,并通過加密技術保持安全。如下圖所示,存儲在這個新生金融體系(DeFi)中的資產價值已經從2020年初的不到10億美元攀升至今天的超過2000 億美元。
上圖:2020年以來DeFi應用程序中存儲的資產增長。資料來源:Defilama
直到最近,以太坊區塊鏈是所有這些DeFi活動的無可爭議的領導者。以太坊(Ethereum)成立于2015年,是一種更通用的比特幣版本.比特幣數據庫存儲相關加密貨幣(BTC)的交易信息,并隨時提供誰擁有什么的證明。相比之下,以太坊存儲的信息更多,比如計算機代碼行。通過代碼編程的以太坊應用程序可以保證會按照編寫的代碼來運轉,從而消除了對中介的需要.但就在以太坊在比特幣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的時候,發行了廣受歡迎的美元穩定貨幣USDC的公司Circle的老板它現在也被更新、更好的技術搶占市場.杰瑞米阿萊爾說,這種競爭就像電腦操作系統。
之間的競爭。
目前的區塊鏈技術既笨拙又緩慢。比特幣和以太坊都使用一種稱為“PoW” (工作量證明) 的機制,計算機競相解決數學問題來驗證交易,以換取獎勵。這降低了網絡的速度并限制了容量。比特幣每秒只能處理 7 筆交易;以太坊只能處理 15 筆。在網絡繁忙的時候,交易要么很慢,要么成本很高 (有時兩者兼有)。當以太坊網絡上完成交易的需求很高時,支付給驗證這些交易的計算機 (節點) 的交易費用會上升,結算時間也會增加。你可能需要花費了 70 美元來把 500 美元兌換成 ETH,然后等了好幾分鐘才從一個加密錢包轉到另一個錢包中。
長期以來,開發者們一直試圖提高以太坊的容量。實際上,其中的一個方向就是變革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今年晚些時候,開發者們計劃將以太坊轉變為一個更容易擴展的機制,稱為“PoS” (權益證明)。另一個想法是將區塊鏈拆分(通過一個稱為“分片”的過程來實現)。這些分片將分擔這些負載,從而擴大容量。此外,一些開發者還在致力于研究捆綁交易的方法(比如Rollups),以減少必須直接 (在 L1 主網) 驗證的交易數量。
問題是,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成本。DeFi 的支持者吹捧其優點是能夠安全地進行交易,而且沒有中心化的中介機構參與。但可擴展性提升必須與安全性或去中心化的損失相權衡。在交易到達區塊鏈之前將它們集中起來,這通常是由中心化實體來完成的。對于黑客來說,攻擊區塊鏈的一個分片可能比攻擊整個區塊鏈更容易。因此,以太坊開發者們一直在緩慢地對其進行更改。
這種緩慢以另一種方式對該網絡帶來不利——推動了競爭對手的崛起。在 2021 年初,幾乎所有鎖定在 DeFi 應用中的資產都在以太坊的網絡上。但摩根大通銀行 (JPMorgan Chase) 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估計,到 2021 年底,鎖定在以太坊上的 DeFi 應用中的資產份額已經降至 70%。越來越多的其他網絡,比如 Avalanche、Binance Smart Chain、Terra 和 Solana,現在使用 PoS 來運行區塊鏈,這些區塊鏈做著與以太坊相同的基本工作,但速度更快、成本更低。舉例來說,Avalanche 和 Solana 這兩個區塊鏈網絡每秒都處理數千筆交易。
美元穩定幣 USDC 經歷的情況說明了這些轉變。USDC 于三年前在以太坊網絡上推出,但此后已在許多競爭對手網絡上推出,包括 Algorand、Hedera 和 Solana。USDC 背后的發行公司 Circle 的老板 Jeremy Allaire 表示,以太坊上的交易受到成本和速度限制,而 Solana 上的交易可以處理“Visa 規模的交易量”,“結算時間約為 400 毫秒,交易成本約為二十分之一便士”。其他 DeFi 應用,比如成立在以太坊上的交易所 SushiSwap,也已經在其他幾個區塊鏈網絡上推出。
摩根大通的 Nikolaos Panigirtzoglou 寫道,由于以太坊計劃中的一些變更很可能需要至少一年時間 (如果不是更長時間的話),“風險是……以太坊網絡將進一步失去市場份額”。對 Jeremy Allaire 來說,當下的格局充滿了競爭。“就像在網絡領域,Windows、iOS 和 Android 都存在競爭,區塊鏈平臺之間也存在競爭。”他認為最終的勝利者將是吸引最優秀的開發者來構建應用并因此獲得網絡效應的網絡。
但這個操作系統的比喻可能只能延伸到此為止,部分原因是開放的公共區塊鏈的性質。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它們產生的數據并查看它們的操作代碼,這使得構建跨多個區塊鏈網絡的「橋梁」或應用成為可能,也使得構建在不同的區塊鏈之間聚合信息的應用成為可能。一些應用,比如去中心化交易所聚合器1inch,已經在“掃描”各個區塊鏈上的交易所,以找到加密貨幣交易的最佳執行價格;而像Polkadot和Cosmos這樣的“多鏈”區塊鏈,其運行方式就像是在不同網絡之間的「橋梁」,使得跨網絡運作成為可能。
只要 DeFi 有潛力獲得成功,那么圍繞成為 DeFi 網絡選擇的競爭自然而然會愈演愈烈。但是,“贏家通吃并獲得對數字經濟及其發展方式的全面控制權”的想法,有一天可能會像錄像帶一樣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