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錢包的高級用法(1)基本概念
通過之前文章的介紹,想玩加密世界的老鐵應該可以通過一個很小的門檻,初步邁出一步。
對于資產管理,大部分最早接觸加密世界的用戶首先使用的是交易所。在過去的幾年里,很少有人這樣做來管理自己的資產。畢竟錢包里能做的事情不多。再加上擔心資產流失,大部分用戶選擇將資產放在交易所。
從去年DeFi的火爆到今年、道等WEB3應用的爆發,把資產放進錢包是一個很大的需求。在交易所里,能做的大多是簡單的交易。并且放在錢包里,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本文將介紹加密錢包的類型,如何管理錢包以及如何在不同的錢包和交易所之間轉移令牌。
在真正自己掌握錢包并使用之前,建議用戶要多學習錢包的基本原理和安全風險,避免造成個人資產的損失。個人使用錢包,就意味著資產完全由自己掌握,一些不當的操作或者隱藏的風險,都可能導致資產的丟失。案例數不勝數。
錢包的分類
從是否掌握助記詞或私鑰的角度,一般分為:托管錢包:
用戶不掌握助記符或私鑰。
可以認為交易所是托管錢包,用戶的資產在交易所。
有些app也是托管的,比如argent。
未管理的錢包:
用戶自己掌握助記符或私鑰的錢包。
錢包的大部分助記符都是通用的,可以互相導入。
私鑰是完全通用的。
元掩碼錢包是最常用的非托管錢包。
從對助記詞或私鑰的使用方式來區分,一般又會分為:
冷錢包:
助記鍵或私鑰不接觸網絡,而是存儲在離線設備中。
交易是通過掃碼和簽字進行的。
冷存儲也被視為保存加密資產的最安全方式。
冷錢包可以是硬件錢包,APP應用,也可以是紙張。
熱門錢包:
助記符或私人密鑰將觸網。如果存儲的設備被黑客攻擊,則存在資產被盜的風險。
手機錢包和瀏覽器插件錢包多為熱門錢包。
硬件錢包:
助記符和私鑰存儲在專用硬件中進行加密,交易簽名在硬件中確認。
可以保證助記符和私鑰不被直接竊取。
但是也存在交易過程被攻擊的風險。
DeFi中常用的錢包使用方式搭配:
Metamask瀏覽器插件硬件錢包(Ledger、Trezor、Onekey等。),Metamask創建一個帳號,但是不直接使用這個帳號。
鏈接硬件錢包使用,這樣助記符和私鑰在硬件上相對安全。
手機錢包應用。
Argent、TokenPocket等具有社交恢復功能的手機錢包方便存儲加密資產,但對DeFi的支持明顯滯后。
00-1010我們常說的加密錢包。實際上,一個加密的錢包是由很多部分組成的,通常包括錢包賬號、公鑰地址(賬戶)、區塊鏈網絡、基本令牌、合約令牌、發送/接收、交易和應用。
加密錢包的基本概念構成
錢包賬號是錢包應用的身份認證主體。賬號丟失意味著資產的丟失對于信托錢包來說,一般由郵箱/手機號/用戶名密碼組成,和一般的應用用法區別不大。
對于非托管錢包,錢包賬號是一個助記詞,一般由12/24個英文單詞組成。在不同的錢包中,助記符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通用的。也就是說,錢包A中生成的助記符導入到錢包B中后仍然可以使用,可以在錢包B中控制自己的資產。
一個錢包帳戶可以生成許多不同的帳戶(公鑰地址),這些帳戶可以位于不同的網絡中。在交換中,會有不同網絡的資產。在非托管錢包中,是不同網絡切換后的資產。
錢包賬號
賬戶(公鑰地址)是個人鏈上資產存儲的主體.所有的代幣最終都會鏈接到一個特定的賬戶地址,所有交易的主體也是賬戶地址。一個錢包賬戶可以在不同的網絡上生成無數個賬戶地址,比如以太坊網絡的賬戶地址以0x開頭,terra網絡的賬戶地址以Terra開頭,還有不同網絡的地址間無法直接轉賬。.對于托管錢包,個人賬戶地址是不受控制的,一般只作為取錢的地址,不能用于其他用途。一旦使用,可能會導致無法取回已充入其中的令牌。
對于非托管錢包,帳戶(公鑰地址)對應于私鑰。一個私鑰地址對應一個公鑰地址,是通過非常安全的加密算法計算出來的,目前的技術無法破解。掌握了私鑰,就可以掌握相應公鑰地址中資產的操作權限。
私鑰是賬戶(公鑰地址)的鑰匙,助記詞是賬號(錢包應用)的鑰匙,這2個一定不能在web站點輸入。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關于錢包賬號和賬戶(公鑰地址)的粗淺類比
對應到一個銀行應用,用戶注冊時會有一個賬號和密碼,用于登錄銀行應用。登錄后會有不同的賬戶,比如儲蓄賬戶、信用卡賬戶、理財賬戶等等。這里登錄銀行應用的賬號就是加密錢包的錢包賬號(助記詞),儲蓄賬戶對應的就是賬戶(公鑰地址)。
拿Metamask的瀏覽器插件錢包舉例,當我們新建一個Metamask錢包時,會記錄一組助記詞,創建成功后這就是一個錢包賬號。當我們點擊“創建賬戶”功能后,會新添加一個AcountX的賬戶,這個就是Metamask賬號自帶的賬戶地址,可以無線的增加。
同時我們還可以添加外部賬戶,我們點擊“導入賬戶”,可以通過輸入私鑰的方式將其他外部賬戶導入??梢园l現,這里就無法導入助記詞,因為助記詞是最頂層賬號的載體,無法互相嵌套。我們還可以鏈接硬件錢包,這時候也會加載位于硬件錢包中的賬號,通過選擇也可以添加到metamask中使用。
區塊鏈網絡&基礎代幣&合約代幣
我們常聽到的,像Bitcoin(比特幣網絡)、Ethereum(以太坊網絡)、BSC(幣安智能鏈)、Solana等都是不同的區塊鏈網絡。所有的加密資產都是運行在這些區塊鏈網絡上。不同的網絡有不同的基礎代幣。
Bitcoin的基礎代幣是BTC、Ethereum的基礎代幣是ETH、BSC是BNB、Solana是sol。這些基礎代幣是作為網絡的最基礎資產運行的,它們被不同網絡用于支付網絡費用。
幾乎每一個獨立的區塊鏈網絡,都會對應一個基礎代幣,像AVAX、Terra、Loopring等。
我們常聽到的,像USDT、USDC、DAI、UNI等是ERC20合約代幣,它們是通過以太坊合約來控制的,有別于基礎代幣,他們具有可編程性。
合約代幣其實非常復雜,有各種不同的分類,背后也有不同的資產或規則支撐,后面會寫單獨的教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介紹。
基礎代幣只有在本網絡運行是最安全的,在其他網絡上的基礎代幣通常是被包裝后的代幣。比如BTC在以太坊上的包裝wBTC,它是通過第三方通過在Bitcoin網絡鎖定等同數量的BTC,然后在以太坊發行的合約代幣。如果第三方資產管理出現問題,wBTC的價值就會偏離BTC。
不同網絡間無法直接發送代幣,必須通過跨鏈橋、交易所等第三方設施進行中轉。
同一個賬戶地址,可以被用于相同類型的網絡管理資產,比如EVM兼容鏈(以太坊、BSC、Polygon、L2等)都可以使用0x開頭的地址進行資產管理。但位于不同網絡的資產間,是相互獨立的。它們的關系是“網絡-賬戶-代幣”,只有這3者對應起來,才能確定一個資產的歸屬。
理解以上概念后,我們就清楚為什么每次在交易所充提幣時,都會讓選擇不同的網絡。
基本的常識
1、每個錢包都需要有基礎代幣用于支付網絡手續費
以太坊網絡需要有ETH、BSC網絡需要有BNB、Polygon網絡需要有MATIC、Terra網絡需要有UST、Bitcoin網絡需要有BTC。經常有用戶發現提幣后無法交易,是因為忘了給賬戶存基礎代幣。
2、不同網絡間無法直接轉賬
以太坊網絡的代幣無法轉給BSC,不同網絡間進行代幣轉移需要跨鏈橋或交易所中轉。
3、在錢包應用中看不到資產,不代表資產不見了
有些不常用的代幣,無法自動在錢包應用中顯示。我們只需要找到代幣的合約地址,在錢包中添加自定義代幣,即可查看到相關資產。
4、交易是無法回滾的
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絡(公鏈)上發生的交易,基本是無法回滾的。因此在進行交易前,要確定是否是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確定的交易地址。避免操作錯誤導致資產丟失。
5、不要給合約地址直接轉賬
很多17年愛西歐遺留的操作習慣,習慣給合約地址直接轉賬。這種操作方式在當下絕大多數情況都會導致資產丟失。
6、常用地址存通訊錄,避免復制粘貼
常用的轉賬地址存到通訊錄,避免每次復制粘貼。確認交易前再三核對地址,避免轉錯地址。
個人加密錢包使用的一般步驟
最開始我也是把資產放在交易所,后來因為擔心交易所倒閉,把幣提到了個人錢包。在這個過程中,內心也是比較擔憂,害怕各種問題導致資金丟失。
一般個人掌握資產都有一個心理建設過程。按照我個人的經歷,給出一個大概的過程建議:
在0資產情況下先熟悉各種錢包應用,metamask、手機錢包、硬件錢包等。
可以在一個應用建賬號,在另一個恢復,看地址是否相同。
這算是做一個多路備份。
確保熟悉各種操作后,進行小額資金的轉入。
然后做一些轉賬練習。
關鍵是養成好的安全習慣。
慢慢增加金額,做好各類密碼備份。
進行一些恢復的演練,確保方案的可靠。
隨著操作時間的增多,慢慢的會建立很好的信心。
同時應該一直保持安全習慣的執行,不能麻痹大意。
寫在最后
原計劃在這篇寫完基本概念后,繼續講個人錢包的基礎操作。但感覺篇幅有些過長。這篇就先到這,其中很多概念需要在實踐中才能真正理解。
接下來一篇會介紹各類錢包的基礎操作,能做到不同網絡的自由出入和一些特殊情況的應對。
最后,再次強調下安全習慣對于個人錢包應用的重要性。說個最真實的案例,有用戶在練習時建了錢包,之前沒有資金,助記詞可能也是亂記的。后來由于某些情緒,讓他向這個錢包中存入了資金。再后來,可能電腦或手機出故障導致錢包無法打開。這時才發現,原來助記詞找不到了!
所以,我們在真正使用個人加密錢包時,一定要做到安全習慣的閉環,也就是從建到恢復,都確保有可用路徑!
推薦一些安全相關文章:https://support.mycrypto.com/staying-safe/